人民日報:做好明年經濟工作 市場的作用很重要
 

      導讀: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相關政策措施和七項重點工作任務。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的信息看,明年的宏觀政策更“給力”,結構性政策改革的份量更重,社會政策的目標更明確。

                                             

       

      從宏觀政策看,一是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減稅降費的力度更大,規模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發債規模,也將有較大幅度增加。這相當于雙管齊下、兩頭發力:既對企業減負“放水養魚”,又支持地方政府搞建設。

      二是穩健的貨幣政策仍穩健,但也有微調:今年明確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這與去年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的說法,還是有一些變化的。

      從結構性政策看,會議強調要強化體制機制建設,堅持向改革要動力。深化國資國企、財稅金融、土地、市場準入、社會管理等領域改革,明年值得期待。

      從社會政策看,更加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確保群眾基本生活底線,寓管理于服務之中。

      這些政策上的變化,很多媒體都作了詳細解讀,大家了解的也相當充分了。實際上,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會根據國內外市場環境和實際情況,對這些政策進行適時調整。麻辣姐覺得,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除了進行政策調整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在實踐中得到了深化。

      這樣的“深化”頗有新意,對未來經濟工作的影響也頗為深遠。

 

回應社會關切穩定預期,將是一門“重要功課”

 

      在一年來的實踐中,我們對做好新形勢下經濟工作,深化了哪些規律性認識?會議給出了5個方面的內容:

      ——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發揮掌舵領航作用;

      ——必須從長期大勢認識當前形勢,認清我國長期向好發展前景;

      ——必須精準把握宏觀調控的度,主動預調微調、強化政策協同;

      ——必須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有針對性主動引導市場預期;

      ——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全局工作強大合力。

      第一條和第二條是方向性的,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認清我國長期向好發展前景, 必須堅定不移毫不動搖。這不僅是一年來認識的深化,更是40年來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了的。

      后面三條的內容,則是方式方法上的。精準把握宏觀調控的度,關鍵在于“精準”和“度”上。用力過猛或者“欠火候”,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也是對國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四條很有意思,特別有針對性。今年以來,在“及時回應社會關切,主動引導市場預期”方面,從中央到地方都有明顯加強。

      比如,社會上關于民營經濟的一些奇談怪論,否定、懷疑民營經濟,擾亂了人們的思想。中央第一時間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講話一錘定音,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不動搖,為廣大民營企業家撐腰鼓勁。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也迅速行動起來,出臺切實舉措真金白銀為民營經濟排憂解難。

      還有,針對“明年起稅務部門接手社保費征收”的一些擔心和疑慮,9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及時作出回應,在社保征收機構改革到位前,各地要一律保持現有征收政策不變,同時抓緊研究適當降低社保費率,確??傮w上不增加企業負擔。

      12月21日,就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期間,網上有傳言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不減稅不降費”,對資本市場造成波動。就在當天下午臨近股市收盤時,國務院金融委發布重磅聲明稱,已注意到網上的一些傳聞,這些傳聞內容與事實相反。這個聲明的發布用“及時”來形容已經不夠,簡直就是“秒回”??!

      看來,“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有針對性主動引導市場預期”,是做好新形勢下經濟工作的一門重要“功課”,以后還會加強。

      最后一條也很重要,就是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全局工作強大合力。這一點,在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也提出來了,會議強調要加強協調配合,聚焦主要矛盾,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努力實現最優政策組合和最大整體效果。追求“最優政策組合”和“最大整體效果”,就是我們對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深化。

 

政府該放手的要放手,給市場和企業自主權

 

      這些認識上的深化,也給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帶來了新變化。麻辣姐注意到,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增加了這樣兩段話,釋放了新的信號。

      一是在談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會議認為“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p>

      也就是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這條“主線”沒有變,但辦法和手段有變化,不僅要靠政府的力量推動,也要更多地調動市場的力量。

      比如,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要更多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增強微觀主體活力,要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二是在談到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時,會議提出“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大幅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凡是市場能自主調節的就讓市場來調節,凡是企業能干的就讓企業干?!?/p>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早就明確了的。但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大家的理解并不一致。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給出明確信號,政府該放手的要放手,凡是市場能自主調節的就讓市場來調節,凡是企業能干的就讓企業干。

      也就是說,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并不是要更多發揮政府作用,更不是削弱市場的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就是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暢通市場機制,實現市場的良性運轉。

      “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如何形成合力,這是個世界性的問題,至今也沒有解決好。從整體上來看,現代經濟都是‘混合經濟’,離不開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作用。如果這兩只手不協調,就不能形成合力,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問題的解決都找不到出路?!?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中國40年改革開放,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說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跡。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把國家的發展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了。

      “研究中國經濟,必須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完整命題出發。這涉及到政府怎么去調控和管理經濟?!眲⑸邢UJ為,政府職能還不完全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一些調控依然還有行政的色彩,有運動式的監管。進一步看,這涉及到怎么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問題,政府與市場要形成合力,而不是產生斥力。政府與市場關系,如何徹底擺脫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尤其是在宏觀經濟遇到困難時,如何避免不由自主地復歸的傾向,依然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都還需要在探索中去盡快解決。

 

文章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