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初,蘋果公司成為美國有史以來首家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的企業。這是蘋果的里程碑,也是全球ICT企業的里程碑。在蘋果杰出創新能力的背后,還有供應鏈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這個陣容有多強大?在今年2月公布的《供應商名單》中,蘋果列出了其從材料、制造到組裝的前200強供應商,來自美、中、日、韓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而iPhone的誕生也早已不止美國設計、中國組裝那么簡單,僅基帶芯片供應商之一的英特爾,就分別通過其在美國、中國、愛爾蘭、以色列、馬來西亞和越南的10家工廠為蘋果公司供貨;連接器供應商之一的美國Amphenol公司,供貨地點也遠不止美國本土。一部iPhone,儼然就是ICT產業全球分工協作、開放共贏的縮影。
今年3月以來,中美經貿摩擦跌宕起伏,對ICT產業的影響不容低估。深化對ICT產業全球分工協作客觀規律的認識,方能穩定開放共贏的大好局面。
全球ICT產業分工協作持續深化
伴隨各國經濟環境、技術水平和資源要素的不斷變化,ICT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分工也不斷細化和深化。當前,ICT產業的區域布局呈現如下特點:美國領跑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等領域,日本在上游材料和裝備方面占優,韓國存儲領域更為強勢,歐盟傳感器技術水平領先,而中國則在整機集成領域地位突出(如圖1)。各國在ICT產業鏈的不同環節發揮個別優勢,分工協作,促進了全球ICT產業的繁榮壯大。

圖1 全球ICT制造業分工
跨國企業全球化布局是形成全球ICT產業分工的重要因素。近年來,美國的蘋果、英特爾、谷歌等巨頭,中國的華為、中興等企業,通過研發創新和并購重組,整合優勢資源,促進了全球ICT產業和貿易發展。如蘋果公司的全球200家主力供應商間已形成協作分工的供應鏈體系。
ICT產品貿易量舉足輕重。世界經濟論壇數據顯示,在全球商品貿易額排名中,ICT產品占據了前十強中的四席(見表1),貿易額合計占全球貿易總額的8.3%。其中,集成電路是汽車、石油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貿易產品,貿易額超過8000億美元。計算機、手機、廣播通訊設備亦表現不俗。

中美優勢互補,ICT產業依存度高
從市場規???,美國和中國無疑是全球之最。中國人口眾多,是全球最大的手機消費市場,手機出貨量占比超過20%。美國ICT應用起步早,全社會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高,是網絡設備和IT設備銷售額最多的市場,全球超過1/4的企業級網絡設備銷往美國(見表2)。
從ICT產業鏈中的角色和地位看,中美兩國各具特色。
美國在ICT領域布局早,整體科技實力、創新能力超群,一批跨國公司掌控技術標準,占據價值鏈高端。福布斯2017年全球最大科技公司排名TOP10中有8家來自美國,包括蘋果、微軟、谷歌、IBM等。不僅如此,ICT領域重大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實現基本出自美國,從第一臺計算機、第一部手機的成功研制和商用,到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和發展,美國始終領跑全球。
中國ICT產業體系完整,配套齊全,涵蓋從元器件、整機設備、軟件、測試到組裝等的各個環節。美國蘋果公司暢銷全球的手機和電腦產品,其大部分配件也都來自供應商各自的中國配套工廠。
從貿易投資角度看,中美ICT產業呈現出三個特點。
一是貿易相互依存。美國主要從事高附加值的產品設計和研發,中國主要擔當低價值的生產、組裝環節,產業互補,促進了中美間貿易往來(見表3)。目前,美國近80%手機、90%以上PC和平板電腦需從中國進口,美國出口的集成電路產品15%左右銷往中國。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多數產品出口附加值低,組裝一部蘋果手機僅能賺取2%左右的微薄利潤,這也就是兩國之間“貿易順差在中國,利益順差在美國”的獨特現象。
二是雙向投資深化。榮鼎咨詢數據顯示,2017年中美雙向直接投資額約430億美元,兩國資本流動活躍。ICT產業是美國對中國投資最多的領域,約占美國對華總投資的30%;中國對美ICT產業投資則占約10%,是對美投資的第三大領域。
三是美國企業對中國市場高度依賴。目前,美國主要的科技企業都在中國有相關業務,特別是蘋果、高通等公司依托中國市場不斷發展壯大。2017年,蘋果大中華區(含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收入貢獻率超過20%,高通有65%的收入來自中國區(含中國大陸和香港特別行政區)。
貿易摩擦短期效應:關聯影響波及全球
綜合考慮進口國、出口國和貿易相關國ICT產業的情況,貿易摩擦帶來的關稅加征,可能造成復雜的外部影響,最終效果取決于政策實施力度和市場的消化能力。
第一,短期內“轉嫁效應”可能大于“替代效應”。
通常來說,進口國對出口國商品加征關稅會產生兩種影響效應:一種是進口國找到替代品,產生“替代效應”,另一種是,無法很快找到替代品,關稅成本向產業鏈上下游傳導,產生“轉嫁效應”。如果是前大于后,進口國居于主動;反之出口國相對主動。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形成了最為齊全的ICT產品供應鏈體系,產品性價比獲得世界客戶的公認。而東南亞各國的能源、道路等基礎設施短缺,勞動力素質偏低,難以滿足ICT產業對于技術水平、品質穩定性、大規模交貨能力等的較高要求,以現有零配件供應國替代中國的難度較大。對于手機、PC和平板電腦等消費終端產品,美國對中國貿易依存度超過50%,短期內實現大規模替代的可能性較低。因此,針對ICT產品的關稅加征在兩個效應的影響下,短期內可能無法達到進口國的預期效果。
第二,對進口國相關企業將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首先是從中國進口產品的美國企業。隨著關稅加征規模的不斷擴大,美國企業將直接面臨如何通過上下游傳導化解陡然增加的成本的難題。
再看在華美國企業。在首批加征關稅清單中,有59%的產品由跨國公司在華生產,這其中70%以上是美國企業在華進行的加工貿易。加征關稅將直接提升這些企業的出口價格,降低產品競爭優勢,進而影響其全球布局和競爭力。
三看上游美國供應商。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終端產品進口國,同時也是中間產品的主要出口國。中國大量的芯片、元器件等均來自美國出口,若征稅擴展到整機產品,出口需求萎縮和成本增加,也將通過上游傳導影響美國廠商的出口需求。
第三,貿易關聯國也將受到波及影響。
考慮到中美兩國在全球ICT產業的地位,絕大多數非美外資在華企業將受到連帶沖擊,成本增加出口下降。同時,對華出口中間產品的各國企業也受到波及。歐洲、日本、韓國等國的ICT企業為中國提供大量上游核心產品,東南亞國家為中國整機生產提供大量低端配套資源,目標對準中國就是對準全球ICT產業鏈。加征關稅必然通過進出口貿易環節影響原有的產品供給需求平衡,進而改變各國的貿易狀況和企業競爭力。
第四,全球ICT消費者的利益將明顯受損。
如果進口國短期內無法找到合適的替代產品,加征關稅稅率過高,進口國企業很可能通過提高最終產品售價來轉移稅負,提高國內消費者的時間成本和貨幣成本。ICT消費者長期享受的由全球分工帶來的“低價格高性能”的消費升級福利可能被迫中止。這不僅是對消費者利益的直接損害,也將打擊全球ICT投資和貿易領域的信心。
長期效應逐步遞減,尊重規律有利發展
理論上分析,加征關稅通常只是貿易赤字國急于改變現狀的常規手段,實際效果還受到產品的供給需求彈性、對外貿易依存度、商品存貨及替代、結算貨幣匯率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報復性的多輪關稅加征不是任何領域的貿易常態,因此不能成為改變ICT產業和貿易格局的長期影響因素。
歷史經驗同樣表明,關稅對于貿易逆差有短期作用,長期則不可持續。上世紀70至80年代,美國為改變對日貿易逆差局面,采取了限制從日本進口汽車、對進口電視/計算機等電子產品征收100%關稅等手段。但在美啟動對日貿易戰的十多年間,美日貿易逆差并未得到根本改變,上世紀80年代后期,逆差一直維持在400億美元以上。
從實踐來看,得益于要素資源充分流動、產品市場自由競爭等客觀環境,全球ICT產業已經形成穩定的要素配置和專業分工格局,ICT產業的技術創新孵化在美國,加工制造和市場在中國。中國廣闊的市場帶動了一批美國跨國企業的發展,為美國技術創新注入了強大的資本,間接拉動作用顯著。中美貿易摩擦不利于雙方企業持續發展,加快回到貿易、研發合作的道路上,才是中美雙方的最優選擇。
回歸合作方能共贏未來
美國業內人士是否支持加征關稅呢?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有關人士在7月下旬舉行的聽證會上指出: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依賴遍布全球的復雜而廣闊的供應鏈,征收25%關稅對美國半導體供應鏈極為有害。如果按照提議實施的關稅計算,那么出口減少以及每年額外稅收和收入損失將超過5億美元。
代表300多萬家企業的美國商會也在8月17日發布的《依據第301條款采取行動的建議》中明確表示:對中國進口500億美元商品征收關稅,結合擬議的2000億美元進口商品關稅,將增加美國ICT服務和制造業務中幾乎所有重要部分的成本,威脅到支撐美國經濟的整個ICT生態系統,損害美國在創新和關鍵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并危及數十萬個就業崗位。
應該承認,無論發展階段還是資源稟賦,中美之間仍存差異,但ICT產業已經形成相互依賴、高度互補的格局,仍須穩定互信、加強合作。否則,就算是蘋果這樣優秀的企業,也將失去資源、效率和成本優勢,而這也將是整個產業鏈上所有企業的損失。
綜觀全球,短暫的貿易摩擦不足為奇。在ICT產業領域,中美雙方的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中美及有關各國應秉承積極、開放的心態,以合作共贏為基本價值取向,以創新推動ICT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